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详细页  
 
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17/12/5  访问人数:2342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书记   高光权
2017年11月27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重要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世瞩目、影响非凡。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论断,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会议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将彪炳史册。
今天,我们一起再次共同重温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进一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凝聚起推进我省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合力,发挥好社会组织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群众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  大会的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个主题,开宗明义地宣示了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面旗帜,指引方向
    一条道路,通向辉煌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是党的生命。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着才知道”
    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五年来,围绕这一具体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情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种各样的“中国崩溃论”,挤压中国从来没用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用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强大,“风景这边独好”!
    苏联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充满争议,许多人认为他是“民族罪人”,他自己也感到委屈。90年,还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在参加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时,戈尔巴乔夫总结了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没有一个邓小平,他的言外之意是说,中国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独特而符合中国实情的开放道路。苏联失去民众支持,变成泥足巨人,顷刻间轰然倒下,而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成功。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郑重宣示,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郑重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奋斗目标。
    (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郑重宣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目标实现之后,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前进。
第二部分  十九大报告的框架结构
    报告全篇共13部分,分为三大部分:
    (一)报告的第一部分:第一到第四章
    1.具体内容:对十八大五年期间工作的总结和回顾,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命题;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主旨:明确对过去工作的全面总结,明确今天的和未来的历史方位,对即将跨入新征程、新目标进行描述规划,提出重大判断。同时也明确了,我们今天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所以,这一阶段是决胜,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的意义是什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就必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报告的第二部分:第五到第九章。
    这部分的五章内容,分别谈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五个方面的建设领域、建设内容,就是“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这五章分别谈的是:第五章,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建设);第六章,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建设);第七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建设);第八章,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第九章,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报告的第三部分:第十到十三章
    这部分的主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和根本保证。分别谈了这样些重要内容:第十部分,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一部分,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二部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十三部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这部分四章内容中,最后一章讲的是根本保障。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向纵深发展,无论是我们当前决胜全面建设小康,还是即将迈入新的征程、新的阶段,根本保障是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因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关键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所以这是根本保障。
所以我们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结构清晰、主题鲜明,对我们决胜全面建设小康,尤其是在十九大这五年交汇期,怎么样既完成决胜的任务,又开启新的征程进行了系统规划、全面部署。
第三部分  十九大报告的思想主线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主线,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可以说,学习贯彻全面掌握党的十九大的精神,首先就是要全面学习、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8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主要内容: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概括为“14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从中华民族复兴史的向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从人类文明进步史的向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基于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正是立足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新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党和人民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课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这个理论主题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主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新的内容体系。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思想丰富、层次分明、逻辑自洽和价值圆融的新的内容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着人民的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烁着新的真理光芒。这一思想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性质、执政宗旨、执政使命、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环境、执政途径、执政方式、执政保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拓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闪烁着新的共产党执政的真理光芒。
第四部分  十九大报告的新论断
    我们在学习党的十九精神时,应当以党的十九大新思想、新理念、新论述、新论断的关键概念、重要论断作为线索,从这些重要论断、重要概念切入,来进一步深刻理解、领会和掌握十九大的精神实质,从而全面地把握、准确地领会十九大的精神主线。
    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历史性变革”的10个方面表现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经济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年均增长7.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在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了革命性重塑。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9万起,处理党员干部25.6万人。
    (二)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1.全方位的、开创性: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取得的,极为不易、极其宝贵,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
    2.深层次的、根本性:
    ★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党的历史上、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变革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地展开:
    在生产力上,“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在生产关系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国家主导”走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论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的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需要说明的是,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2.“新时代”的四个维度
    ★新时代有新起点。新时代是从十八大开启并奠定基础的,是由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带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时代有新理论。思想是时代的声音。新时代产生了新理论,新理论指引着新时代的新实践。这个新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有新使命。党的十九大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从现在到2020年的决胜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安排,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描绘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
    ★新时代有新变化新要求。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的新实践中,经济建设依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但更要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要注重抓全面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五个是”
这个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三个意味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党的八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4.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社会矛盾变化的表述强调的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与过去的表述既有重大变化又保持了连续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提法改变,而是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短期概念,而是要管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概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四个伟大”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2.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个伟大斗争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3.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4.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四个伟大”的关系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四)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党的十九大既提出了总体要求,又明确了重要着力点,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强烈担当。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
    ★第一阶段:2020年到2035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阶段: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个“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意味着原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赋予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内涵,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必将极大地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宏伟目标不断迈进,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报告对两个阶段奋斗目标只作原则性展望和要求,不提“翻番”类指标,以利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概括起来,就是:“七大战略、八大任务”。
    (一)“七大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二)“八大任务”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推进祖国统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部分  十九大对民生民政和社会组织工作的新要求
    一、十九大对民生民政工作的新要求
    (一)党的十九大既有对民政工作宏观性指导要求,又有对民政工作的直接要求
    1.“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2.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6.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7.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努力开创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1.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上,来把握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新定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必然引起国家发展根本任务的转变。因此,迫切需要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认真研究民政工作的新定位。
我认为,新时代的民政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坚守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公共服务,努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挥民政工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2.要从新时期民政部门担负的职责任务上,来适应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新要求。
    (1)要加快实现由保底保障型民政向发展保障型民政转变。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认为,这里的“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明确了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基础。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明确了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满足人的安全、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因此,民政工作要进一步加快“现代大民政”转型升级,在做好保障人的“生存权”的工作基础上,注重做好保障人的“发展权”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统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内容主要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生活。
    (2)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民政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加入其中。这一具体而突出的变化,针对的就是民生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
    ★就“幼有所育”而言,2016年底全国0至6周岁儿童已经超过1个亿,占人口总数的8%左右。这其中,包括46万孤儿和902万农村留守儿童(不满16周岁),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10%。就安徽而言,0至6周岁儿童大概在350万人左右。其中,孤儿人数2万人,农村留守儿童超过70万,二者约占全省儿童总数的20%。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需要党委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给予关注。做好这项工作,民政部门不仅要做好孤儿及困境儿童的救助保障工作,更要关注弱势儿童的情感与心理需求,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就“老有所养”而言,目前全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具体到安徽省,根据省政协2017年8月公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截至2016年末,全省 60周岁及以上老人达 1102.2 万人,占总人口的 17.8%,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 743.5万人,占总人口的 12%,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达 57%。预计自 2021 年起,全省老龄化将呈现快速发展的特点。养老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对此,民政部门不仅要关注“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等重点服务对象,也要注重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全体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就“弱有所扶”而言,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城市低保对象855.3万户、1480.2万人,有农村低保对象2635.3万户、4586.5万人;截至2017年10月,全省城乡低保人数共计198.65万人,其中城市低保人数48.7万人,农村低保人数149.95万人。截至2017年3月底,全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受益残疾人分别达到1031万人和1073万人。2017年,我省共有57万困难残疾人、60万重度残疾人享受上述两项补贴。如何让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群体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一直是总书记关心的问题。199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期间的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集为《摆脱贫困》一书首次出版。总书记在书中说,“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25年后,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因此,民政在做好兜底保障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在凝聚提升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方面的作用,帮助其提高自我发展的意志和能力,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3)要更加注重研究和提出民政领域的创新。总书记在报告中,对民政工作发挥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的要求。其中强调,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落实好上述要求,必须在不断深化对民政工作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抓好各项任务的细化安排和有效落实。
    3.要从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上,来开创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新局面。
    十九大为新时期民政工作绘制了宏伟蓝图,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有关民生民政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认真研究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定位、特点和规律。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防灾减灾救灾、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残疾人保障等各项救助保障制度,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在托底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
    ★要进一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创新社区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有序发展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动员人民群众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进一步完善优待、抚恤、褒扬、安置和服务制度,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积极解决优抚安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要进一步顺应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拓展社区服务,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婚姻服务,规范殡葬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民政服务对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二、社会组织要自觉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责任
    (一)十九大报告多次涉及社会组织
    1.直接涉及共有5处:
    ★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
    2.间接涉及共有4处: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3.发挥社会组织的“四个服务”作用
    与十八大相比,十九大对社会组织不仅涉及的次数明显增多,而且紧紧围绕“发挥社会组织多方面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因此,我们社会组织中的具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广大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要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判断上来,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不断完善、调整我们的工作思路,向党中央看齐,跟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求,在新时代里更好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群众的作用。
    (二)创新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织力
    1.党中央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要求
    ★1994年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2002年  党的十六大:加大在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力度
    ★2004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2009年  党的十七届四中《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健康发展等职能,探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2012年  党的十八大: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力度,全面地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2017年  党的十九大: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中和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
    2.中央及相关部门下发有关党建文件
    ★1996年  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在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建立党组织,接受挂靠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或所在地方党组织领导。
    ★1998年  中组部、民政部《关于在社会团体中建立党组织有关问题的通知》: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其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中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1999年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民间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民间组织(特定组织除外)常设机构专职工作人员和长期兼职人员中,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2000年6月30日以前都必须建立起党的组织。
    ★2000年  中组部《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社会团体常设办事机构专职人员(包括长期聘用人员)中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及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可与同一业务主管单位所属的其他社会团体或其他邻近单位建立联合党支部或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其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对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上级党组织可向社会团体选派、输送、推荐符合条件的党员,为社会团体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或指派党的建设工作联络员,负责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及党组织的建立工作。
社会团体党组织原则上隶属于其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领导确有困难的,可商社会团体挂靠单位等有关党组织负责社会团体党组织的建立,并领导其工作。
    ★2015年  中办《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
    ◆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是党在社会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地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省、市、县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党组织兜底管理。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领导和管理,接受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的工作指导。
    ◆组建方式:单独组建+联合组建
    ●单独组建
凡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都要按照党章规定,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委、总支、支部,并按期进行换届。
    ●联合组建:
    按行业建:行业特征明显、管理体系健全的行业,可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建立行业党组织。行业党组织对会员单位党建工作进行指导。
    按区域建:在社会组织相对集中的各类街区、园区、楼宇等区域,可以打破单位界限统一建立党组织。规模小、党员少的社会组织可以本着就近就便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
    ◆覆盖方式:
    ●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社会组织,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等途径开展党的工作,条件成熟时及时建立党组织。
    ●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具备组建条件的,登记和审批机关应督促推动其同步建立党组织。
    ●街道社区、乡镇村党组织要加强对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
    ●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2016年   中办、国办《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二是要求要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保障。
    3.五年来我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各级社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6000余个,专职工作人员中共有党员超过2.1万名,党组织和党员数量与2012年相比实现了“双翻番”。
    ★社会组织党建基础不断夯实。紧牵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牛鼻子”,通过降低准入门槛、下放管理权限、推进政社分开、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开展依法规范管理专项行动等系列举措,有效地激发了社会组织活力。从数量上看,全省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从2012年的近13000家发展到目前的2.9多家,实现了“翻一番”的突破,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接近4个。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既聚集了各类专业人才,联系着一大批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又植根基层了解民声民意。特别是,在2017年召开的第十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安徽省网商协会围绕中部地区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等主题主持圆桌论坛,省机械行业联合会和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分别负责两个展区的工作。可以说,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可以充分信赖的重要助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
    ★社会组织党建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早在201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高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2015年,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总体设计。省委组织部于20161月份召开了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座谈会。《实施意见》的印发和社会组织党建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我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69月,省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党建工作管理体制调整的办法(试行)》,要求党建工作“脱钩不脱管、脱钩不脱责”。今年6月,省两办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将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单列一章,对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安徽省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标准(试行)》以及《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管理暂行办法》业已出台。此外,在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等专项文件中,均对加强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社会组织党建体制机制渐趋理顺。201612月,经省委组织部同意,正式设立了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负责脱钩后的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和直接登记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同月,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安徽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省、市、县三级科协设立科技社团党委,隶属于同级非公工委领导。20173月,安徽省科技社团党委正式成立。目前,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已经形成了在省委组织部、省委非公工委统筹指导下,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各业务主管单位党组(党委)和行业性党委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各地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淮北、铜陵、宣城、安庆等地成立了隶属于同级非公工委的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池州、宿州、淮南、阜阳、芜湖、亳州等地依托市民政局党委或机关党委,成立了社会组织党总支或联合党支部。
    ★社会组织党建“两个覆盖”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按照“三个同步”要求,将社会组织党建贯穿于成立登记、年度检查、等级评估等日常工作中,持续提升社会组织“两个覆盖”水平。据统计,全省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共3855个,通过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的方式共建立党组织2863个,覆盖了3353个社会组织,覆盖率达87.4%。全省有12名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共6694个,通过联合组建的方式已建立党组织2744个,覆盖了4615个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68.9%。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成立后,迅速行动,主动作为,谋划开展了“两覆盖、筑堡垒”专项行动,并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两覆盖、筑堡垒”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印发<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做好省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工作的通知》三份文件,会同省委组织部召开了“全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会”,向31家省级社会组织派驻了首批10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批准设立17个省级社会组织党支部。
    ★社会组织党组织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各社会组织党组织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引领社会组织积极投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引领社会组织服务经济建设。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商协会在招商引资中的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省级社会组织仅2017年引进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为我省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二是引 领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2016年底,在省民政厅开展的省级社会组织扶贫“皖北行”和“走进大别山”两次主题活动中,省级社会组织党支部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加,拿出“真金白银”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安徽省香榧产业协会党支部与宣州区云乐乡江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为当地营造优质香榧经济林近百亩,切实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临泉县建材装饰商会党支部组织会员企业出资70多万元流转了120亩土地,帮助该县临仙镇30余户贫困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省级社会组织已累计向贫困地区捐赠助学、助医、助困资金超过3亿元,结对帮扶贫困村达百余个,支持帮扶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或村办集体企业超过70家。是帮助会员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安徽省个体民营企业协会党支部以建设完善“融资解困”、“法律维权”和“医疗互助”三大平台为依托,在服务会员上做细、做实、做出实效。安徽省进出口商会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党支部针对部分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缺乏市场信息的问题,推动建立了“皖商通中小企业进出口服务平台”,为企业免费提供发布产品、分享外贸信息和寻找对外贸易伙伴等服务,减轻了企业外贸经营压力。安徽省新兴产业协会党支部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协调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会员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使20多家企业及时得到了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2016年,安徽省保险协会党支部和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党支部等30家社会组织党组织,被省委组织部、省委非公工委授予第一批省级“双比双争”先进社会组织党组织称号。20175月,安徽省公路学会党支部、安徽国祯书院党支部和安徽大学教育基金会党支部等10家省级社会组织党组织,被省委非公工委确定为“五抓五送”奖补对象。
    4.提升社会组织党组织组织力的几点思考
    ★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社会组织自身发展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当前我省社会组织培育发育不足、依法自治能力不强、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不高、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现实问题,是造成社会组织党建基础薄弱的重要原因。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必须持续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实现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坚持把分类指导作为基本原则。坚持“双重管理体制”是分类指导的前提。社会组织面大量广、情况复杂,不能单靠民政部门的一家之力,必须紧紧依靠业务主管单位的力量。要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领导和管理;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负责直接登记社会组织和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并对同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统筹负责。坚持分类指导,必须要打破传统的、静态的、单一的做法,按照“能独则独、该联则联、宜统则统”,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规范一个”;要对症施策,不仅要区别三类社会组织的不同情况,还要区别同类社会组织中的不同情况,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坚持把问题导向作为重要方法。与其它领域党建工作相比,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工作推进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比如专职工作人员少、党员人数更少、人员流动性大、党员培养发展难等。这就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和薄弱环节,从一个个具体问题抓起,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高。
    ★坚持把勇于创新作为活力之源。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多。既要善于借鉴运用传统领域党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又不能囿于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地套用抓体制内党建工作的方法抓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始终坚持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加强,不断提升工作实效。比如,在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方面,可以探索依托各级各类“枢纽型”社会组织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在创新党组织工作方法上,要找好党建与业务的契合点,以业务活动为中心抓党建,通过抓好党建促进业务工作,在服务业务发展中展现作为。
    ★必须坚持把协同配合作为重要支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头绪多、任务重,党建资源和工作力量有限。这就更需要以系统思维谋全局,用系统方法聚合力。在宏观层面,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及时将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性规范;在中观层面,要注重发挥非公工委的统筹指导作用,形成民政部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业务主管单位党组织与行业党组织间稳定的三角结构,整体合力推进;在微观层面,要加大社会组织负责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党建工作指导员培训管理,选优配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班子成员,形成各方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立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同志们,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社会组织在各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目标导向的高度统一,寄托了党中央对社会组织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再立新功的殷切希望。这启示我们:社会组织不论数量多少、不论规模大小,也不论何种形式,有为才有位,只有发挥积极作用、管用有效、不断释放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才是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所需要的社会组织。我们要不负重托、不负希望,聚焦新使命、新矛盾、新目标、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沿着十九大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持续书写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壮丽新篇章。
 (转自安徽社会组织信息网)
关于我们 | 商会服务 | 入会指南 | 联系方式 | 留言商会
版权所有:安徽省江苏商会 COPYRIGHT 2008-2009 ALL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北京路107号南翔商务中心1幢26层(北京路与西安路交口东南角) 服务热线:0551-64286712 邮编:230001